广东专家称全球气候变暖将影响能源战略和经济模式

管理员人员机构2007-02-24


  2007年的2月5日,北京创出了167年来的最高气温,16℃,这是自1840年北京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里的最高温度。与此同时,黑龙江正在经历56年来的最暖冬季。

  在澳大利亚,正值盛夏的墨尔本居然在十二月下起了雪,百年罕见的“白色圣诞节”,用中国古人的话来形容只能是“六月飞雪”。

  加拿大的环境学家在北极拍摄到了令人震撼的一幕,两只北极熊小心翼翼地站在浮冰上,专家说:“对北极熊来说,游100多公里不是什么难事。但是,因为气候变暖,浮冰离陆地越来越远,游到陆地需要消耗更多的能量,这样使它们的生存受到越来越多的威胁。”不久前,有4只北极熊被发现淹死在美国阿拉斯加海岸。

  阿尔卑斯山地区正经历着一千三百年来不遇的暖冬,许多滑雪场甚至关门谢客。由于气候的变暖,英国的刺猬似乎忘记了冬眠,英国刺猬保护协会收到了人们纷纷打来的电话说,今年冬天他们看到了难以进入冬眠的小刺猬如醉汉般地乱跑。

  这一切看似好莱坞灾难大片的一个个镜头,却在我们的身边真实地发生。科学家们断言:“全球气候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气候变暖已经使极端天气异常现象不断地增多,人类很可能对全球变暖负责”。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广东省的气候正发生着怎样的变化?气候变化带来了哪些影响?未来气候变化及其影响如何?应该采取哪些应对之策?这些不仅仅是科学家关注的问题,而且与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为解释这一系列的问题,本报独家专访了广东省气候中心的研究员杜尧东和广东省气象局高级工程师陈新光。

  暖冬来袭 广州2月1日至20日偏高3.7℃

  2007年的冬季,广州人仿佛仍然生活在初夏,街头不时可见到身着短袖衫的市民,在2月7日,广州的最高气温更是达到27.5℃,创历史同日最高纪录,暖冬静风使广州的春节笼罩在轻度的灰霾之中。这一时间,暖冬正成为全国的话题,据国家气象局最新的统计,今年2月以来,全国平均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4℃,居历史同期第一位,与常年同期相比,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2摄氏度至6摄氏度。

  记者:今年广东的冬天是暖冬吗?

  陈新光:所谓暖冬,是指冬季(12月~第二年2月)的平均气温偏高0.5℃以上。从我省过去的两个多月气温情况看,全省平均气温比去年12月份明显偏高0.5℃,今年1月份正常,2月份的上中旬显著偏高1.2℃。因此,根据气象资料分析,今年我省总体达到暖冬应该基本可以确认。

  记者:广州的具体情况怎么样?

  陈新光:广州去年12月平均气温偏高0.6℃,今年1月偏高0.3℃,2月1日至2月20日平均气温为18.2℃,比常年同期偏高3.7℃,仅次于1987年的18.8℃,属异常偏暖。偏暖的主要原因是大的环流背景不利于冷空气南下,特别是去年12月和今年2月份更为明显。

  记者:为什么会产生暖冬现象?这些年暖冬现象似乎在加剧。

  杜尧东:前几天,国家气候中心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分析了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极涡收缩,冷空气南下受阻和厄尔尼诺现象。在全球气候变暖中,冬半年的增暖要明显于夏半年,而高纬度地区的增暖要明显于低纬度地区,所以暖冬就成为大家感受比较明显的气候现象,而北方的暖冬要比南方更明显。

  气候异常 关注度远超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

  在杜尧东看来,本月初,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在巴黎发布的全球气候变化报告,其关注度和重要性要远超过伊拉克战争、朝鲜核危机等目前国际事务的焦点。

  报告的主要结论:气候系统变暖是毫无疑问的,这一结论来自于明显的观察:冰雪消融、海平面上升、地球表面温度上升。报告显示,地球气候的温度在过去100年中变暖了0.74摄氏度,主要的变暖阶段是最近50年;同时,未来20年每十年地球的气候还会变暖0.2摄氏度。造成气候变暖的原因是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增加。1750年以来,全球的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增加很大,这些气体在冰芯中的含量比过去千万年的含量大得多。

  记者:你为什么觉得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的报告的重要性要超过伊拉克战争和朝鲜核危机呢?

  杜尧东:IPCC是最重要的致力于气候变化问题的政府间机构,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1990年的第一次报告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了制定《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确定,1995年的第二次报告为《京都议定书》的谈判工作做出了贡献。第四次报告的发布不仅是一个里程碑,还被视为是人类为了子孙后代采取行动的时刻。

  记者:我们真的面对“气候异常”吗?

  杜尧东:是的。从全球范围来说最大的异常就是气候变暖。实际上,上一个世纪是过去一千年当中最暖的一百年,而20世纪的后20年又是上个世纪100年当中最暖的20年;近150年中最暖的10年中有8年出现在过去10年中。

  记者:那广东的情况怎么样呢?

  杜尧东:广东省近百年来,平均气温升高了0.6~0.8℃,高于全球平均增温幅度(0.4~0.8℃)和全国平均增温幅度(0.5~0.8℃)。近40多年来,全广东省年平均气温的升幅更大,增温率高达0.2℃/10年,在1980年以后的10个暖冬年中,有8个出现在1990年代以后。2006年,全省平均气温22.4℃,较常年偏高0.8℃,是53年来的第3暖年。而珠三角城市群的增温速度更快。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广东高温日数(≥35℃)的长期演变趋势显著上升,上升幅度为2.3天/10年。高温日数在70年代平均每年少于10天,1998年以后,平均每年达到20天以上。

  记者:我记得1999年的时候,广州有一次温度降到了0℃,是建国以来最低纪录,气候不是在变暖吗?为什么又有这种突然的强冷?

  杜尧东:这恰恰说明了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气候的出现。而在暖冬的情况下,这种短时的低温造成的寒害是极大的,对于农作物来说,在温暖的气候下生长比较亢奋,体内的糖分就少,抗寒能力就减弱了,这时短时的极端低温两三天就可以使农作物致死。

  暖冬更暖,冷冬更冷。近几十年广东省严重的冬季寒害共有7次,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2次,70年代1次,90年代4次,其中20世纪90年代的4次寒害中,广州除1次的年平均气温比常年偏低0.4℃外,其余3次分别比常年高0.8℃、0.2℃和0.5℃;而极端最低气温都比较低,尤其是其中的1999年降到0℃,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最低纪录。

  这表明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趋势下,并不意味着冬季没有剧烈的短时降温,需要特别警惕这类“极端气候事件”的出现。

  记者:整个珠三角气候变暖的情况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吗?

  杜尧东:近百年来,珠三角城市群的年平均温度升高了1.2℃~1.5℃,比广东年平均气温升幅高一倍,增温率达0.28℃/10年,远高于粤北、粤东和粤西。表明城市化导致热岛效应加剧。

  广东影响 南海珊瑚白化海平面总体上升

  来自美国的著名气象学家苏珊,在IPCC的新闻发布会上形象地描述气候变暖将如何改变地球:“在这场记者会进行的一个小时内,世界上大约有9000个婴儿降生,你是生在欧洲、非洲、亚洲、拉丁美洲还是北美洲事关紧要,因为气候变化对你的影响不一样,各个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也不一样。如果你是一个2007年降生的非洲人,到你50岁的时候,你很有可能会面临新的疾病和干旱,你甚至不得不离开家园,因为到本世纪末,非洲海岸30%的基础设施将受到海平面上升的影响。如果你是一个2007年降生的南亚孩子,你将在生命中面临土地退化,成为环境难民。”

  记者:目前,气候变暖已经对广东产生哪些影响?

  杜尧东:除了前面提到的暖冬和寒害外,气候变暖使得旱涝出现异常。近百年来,广东前汛期、后汛期旱涝都非常频繁,平均每四五年出现一次严重旱涝灾害,后汛期轻旱年平均3年1次。气候变暖导致全省降水异常,出现了连年干旱和多次极端强降水事件。

  华南地区2002~2004年遭遇了罕见的连年干旱。其中,广东全省大部分地区在2002年、2003年降水偏少1~5成的基础上,2004年又有65%以上的地区降水偏少3~4成,是1963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与此同时,极端强降水异常频繁。2005年6月18日8时~25日8时,广东境内遭遇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惠州市龙门县录得过程累积雨量1300.2mm。2006年5月下旬~6月中旬广东降水量(俗称“龙舟水”)累计达571.7mm,为1960年以来最重的一年。

  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华南沿海热带气旋也出现异常。2000~2005年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个数较常年大为减少,但2006年登陆或者严重影响广东的热带气旋达到7个,列1950年以来的第5位。2006年5月18日在广东登陆的台风“珍珠”,在历史也极为罕见。而“5月台,往北来”的情形就更罕见了——“珍珠”行走的路径十分怪异地拐了一个90°的大弯,“西征”急转为“北伐”。正是由于气候变暖,西太平洋洋流偏暖,导致台风“珍珠”登陆中国的时间提前了约1个月,而且强度增强了很多,破坏力也比过去增大。

  另外,气候变暖使南海海平面变化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后上升更明显。闸坡、香港和汕头3个长期验潮站的海平面,1958~2001年平均年上升速率分别为0.21、0.24、0.13厘米/年。

  记者:有没有一些生物受到影响呢?

  杜尧东:有啊。举例来说,珊瑚白化就是由气候变暖引起的,珊瑚白化在整个华南都比较严重。当水温到达28℃的时候,珊瑚会停止摄食活动和发育生长,并开始发生体色发白的异常现象,导致珊瑚白化现象的原因就是珊瑚体内的共生藻难耐高温而死亡,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当水温30℃的时候绝大多数石质珊瑚开始发黑,肉质软珊瑚则会从原本栖附的岩礁上脱落溶解,珊瑚真正开始死亡。珠海佳蓬列岛一带已经出现白化的死珊瑚,约占珊瑚总数的12%,其中有些还是成片死亡的。

  未来趋势 继续变暖能源战略经济模式受影响

  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要求,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责任是编制国家信息通报,其核心内容为提供温室气体排放源和吸收源的国家清单;同时要制订并执行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国家计划。发展中国家没有减排义务。尽管如此,《京都议定书》生效后,国际社会对发展中国家参与温室气体减排行动的压力日益增加,我国面临严峻的减排形势和快速发展经济的双重任务。

  记者:未来气候趋势是怎样的?

  杜尧东:未来全球气候将继续变暖。二氧化碳是有反馈作用的,一旦它进入这个系统,即使二氧化碳维持目前的浓度水平,温度也还要继续上升,因为温室效应已经开始起作用了,减排只能减少温度上升的幅度。根据观测和模拟,未来我国极端气候事件、干旱事件等都会增加,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减缓气候变化造成的损失。

  记者:有能够解决气候变暖的方法吗?

  杜尧东:主要还是二氧化碳的减排。《京都议定书》中,要求工业化国家在2008到2012年间,使他们的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量比1990年减少5%。

  记者:减排对广东有什么影响呢?

  杜尧东:从长远看,广东是国内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从中国来看广东最有可能首先承担减排任务,这样社会各方面都会受到影响,能源战略、经济发展的模式等等全部要受到影响,甚至包括农业。因为农业是甲烷和氧化亚氮最大的排放源,特别是水稻种植和养牛。

Baidu
sogou